第84章 执子之手-《大秦命运》
第(2/3)页
蒙毅的确说到做到,一回到咸阳,立即操办和蒙笑的婚礼。
本来蒙毅还打算找人尽量撮合一门亲事,不想蒙笑居然毛遂自荐,蒙毅此刻的心思都在如何阻止“屠龙王”的事情上。
“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。故君子重之。是以昏礼,皆主人筵几于庙,而拜迎于门外,入,揖让而升,听命于庙,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。”——《礼记·昏义》
根据《礼记·昏义》的记载,先秦时期人们的婚礼非常有仪式感,主要分为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五个步骤,用现代的话讲就是“提亲——问八字——测八字——送彩礼——定婚期”一条龙。但这个一条龙并不是我们通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敲锣打鼓欢天喜地,那是从汉朝往后才慢慢开始兴起的婚礼模式。
先秦时期的婚礼还是更加注重仪式本身,昏礼上不举乐,不庆贺,不设席,在他们看来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是非常严肃的仪式,不能吵杂喧闹,礼服也并不是后来代表喜庆的大红而是更加庄重典雅的颜色,新郎着爵弁服,下裳为纁色,镶有黑色的边。新娘头戴发饰,身穿镶有黑边的纯玄色衣裳。整场仪式宁静安详,却给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,充分体现了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。
先秦时期,特别是在战国以前,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,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。除此之外,当时男女青年私订婚约和私奔的事件也屡见不鲜。《周礼·地官·媒氏》云“仲春之月,令会男女。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;若无故而不用令者,罚之。“可见当时政府对此不仅不加干涉,反而却有些放纵。西周中期,“恭王游于泾上,密康公从,有三女奔之。“这三位女子在没有媒人说合的情况下就投奔自己的意中人,是社会允许的。至春秋时期,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。
先秦时期的人们因为重视婚姻,把缔结双方的婚姻关系看的十分严肃。因此,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着固定的仪节和庄重的形式的婚姻礼仪。婚礼的礼仪,其具体的程序,据《仪礼.士昏礼》有所谓的“六礼“,主要有(1)纳采;(2)问名;(3)纳吉;(4)纳征;(5)请期;(6)亲迎;(7)共牢合卺;(8)妇见舅姑或庙见;
(1)纳采 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合提亲,然后派使者以活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提亲。提亲用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古人认为雁是候鸟,顺乎阴阳,往来有信,表明媒人是讲信用的;二是说明被提亲的男子剽勇,可以信赖。?女家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来与使者应酬。
(2)问名 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。名有两种,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。二为名号之名,即以姓氏为名之类。至于男子之问名,在纳采时先已通报,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。问名礼物仍用雁。问名之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;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,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。
(3)纳吉男家在祖庙卜问婚事的吉凶,卜得吉兆后,派使者向女家报喜。? ? ? ?四纳征 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,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。征,即成的意思。
(4)纳征 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,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。征,即成的意思。
(5)请期 男家派使者向女家告知选择好的结婚曰期。
(6)亲迎 新郎亲自赴女家迎娶新娘。
(7)共牢合卺 夫妻共饮合欢酒。卺,即剖瓠葫芦为二,表示二人分则为二,合则为一,夫妻共体。后世称之为“合欢酒“、“交杯酒“。 与此同时,男家要“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“。
(8)妇见舅姑或庙见 第二天清晨,新娘沐浴,梳妆,到舅姑即公婆寝房门外。经过一系列的礼节后,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成员。
第(2/3)页